摘要:“买单出口”作为外贸领域常见的出口方式已存在近30年,为外贸企业及个人提供了便捷的出口路径,在特定历史阶段对我国外贸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。但随着我国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发展、贸易模式的创新及监管的错位,其衍生的负面效应与潜在风险日益凸显,并伴随洗钱、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犯罪活动。随着国家各部门数据互通机制的建立和监管法规的完善,“买单出口”模式的转型已成为外贸企业适应国家监管要求的必然选择。面对国家税务总局2025年出台的8号和17号公告,外贸企业如何合规转型已成为亟待审慎应对的重要决策。
买单出口作为中国外贸发展历程中的特殊现象,曾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便捷出口通道,却长期处于监管灰色地带,成为税收流失与市场秩序紊乱的重要诱因。
买单出口的核心是无进出口资质的企业或个人,通过向具备进出口资质的企业购买全套出口报关单证,以他人名义完成货物出口的行为。该模式在操作层面呈现"三单分离"特征:实际货主掌控货物流,代理公司提供单证流,资金流则通过私人账户或地下渠道流转,形成表面合规出口但实则割裂的交易链条,逃避监管。2012年8月前,因出口核销单制度存在,买单出口常被称为"买核销单";此后随着核销单制度取消,演变为购买其他公司的出口抬头及相关报关文件。
买单出口的本质是逃避国家监管与税收义务,衍生出一系列违规违法问题。近年来国内跨境出口卖家业务拓展需求激增,进一步推动平台与服务商市场繁荣。深圳市跨境电商协会数据显示,2023年深圳、义乌等地60%的中小卖家依赖买单出口,其中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下企业占比高达85%。其吸引力在于提供的"低成本通道":无需办理进出口资质、税务登记等手续,节省时间成本;通过不开发票、不申报收入,实际税负趋近于零。与此同时,专业"卖单团伙"逐渐形成,串联货代、报关行、虚开团伙构成黑色产业链,衍生出虚开增值税发票、洗钱、骗税等违法活动。目前买单出口已形成"资质批发--按需配货--虚开发票--地下钱庄"的完整产业链,规模化与组织化程度持续提升。
随着近年来监管技术日趋成熟,"金税四期"系统完善与海关税务外管数据互通机制建立,使监管部门具备精准打击能力。2025年成为买单出口监管的转折点,国家连续出台两项重磅监管政策,从不同维度封堵漏洞,形成监管合力。
2025年第8号公告:3月25日,国家税务总局、财政部、商务部、海关总署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五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应征国内环节税货物出口优化服务规范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》。该政策核心是建立出口前税务登记确认机制,要求纳税人向海关申报出口前,必须通过电子税务局或办税服务厅完成税务登记信息确认。对未完成确认或存在税务异常的纳税人,需先处理涉税事宜方可办理海关手续。这一规定从根本上切断无资质企业"借壳"报关的操作空间,实现源头管控。
2025年第17号公告:7月7日,国家税务总局发布《关于优化企业所得税预缴纳税申报有关事项的公告》,规定自2025年10月1日起,以代理方式(含市场采购贸易、外贸综合服务等)出口货物的企业,在预缴申报时须同步报送实际委托出口方(境内实际生产销售单位)的基础信息和出口金额情况。若代理企业未准确报送,该笔出口业务将被视为其"自营出口",由代理企业按全额出口货值缴纳企业所得税。这一规定通过责任倒逼机制,迫使代理企业披露真实货主信息,使买单出口无法藏身。
两项政策各有侧重:8号公告从出口准入入手,确保仅税务状态正常的企业可报关;17号公告则从后续监管发力,建立全链条信息追溯机制。二者相互配合,形成"事前准入+事后追溯"的监管闭环,彻底瓦解买单出口的生存基础。
面对买单出口终结的现实,企业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规路径实现平稳过渡。目前行业已形成三种主流转型方向:
(1)申请自营进出口资质:适合有长期稳定出口业务的企业。需完成海关备案、电子口岸登记、外汇名录、出口退(免)税备案等手续,以自有名义合规出口、阳光收汇,税务如实申报;出口企业作为贸易主体,符合税务出口退税条件,可以申报出口退税。能够促进出口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和信用积累,提升竞争力。同时,自营出口企业还需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系统,确保报关单、发票、资金流"三单匹配",满足监管要求。
(2)正规代理出口:与合规外综服企业签订代理协议,确保"三流一致"(货物流、资金流、发票流)。代理方需建立委托方资质准入核验流程,把控委托方的税务风险。包括合适生产企业的经营情况、生产能力、贸易真实性。并在合同中明确生产企业涉税责任及赔偿机制。正规代理虽手续相对繁琐,但能合法享受退税政策,尤其适合高退税率产品。与传统买单出口不同,正规代理要求委托方具备合法经营资质,并能提供真实交易凭证,确保整个链条的可追溯性。
(3)1039市场采购贸易方式:针对中小企业小批量出口的创新模式,允许单票15万美元以下商品在认定市场集聚区内采购出口。该模式具有三大优势:一、是免征增值税,无进项发票也可合规出口;二、是所得税核定征收(或查账征收);三、是收汇灵活,可通过双抬头报关实现合规收汇。1039方式特别适合各地上规模的专业市场的小商品卖家,能较好平衡合规要求与操作便利性。目前全国已设立39个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,为中小企业提供转型通道。
后买单时代的外贸图景
随着买单出口退出历史舞台,我国外贸生态将迎来出口链条重构,呈现四大发展新趋势:
合规常态化:合规不再是可选项,而是生存必选项。"合规红利"将替代"违规套利",成为企业的新型竞争力。及早建立合规体系的企业,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、融资便利和市场信任。
服务专业化:外贸服务从"单一通关"向"全链条解决方案"升级。外综服平台将提供涵盖通关、物流、结汇、退税、信保、财税辅导等全链条一站式服务,帮助中小企业降低合规成本,提升竞争力。
主体多元化:尽管部分小微企业可能因合规成本压力退出,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创新模式将为微小主体提供新通道。1039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允许单票15万美元以下商品合规出口,个体户综合税率低,这种“小而美”的合规模式提升小单、品类多的小微出口企业的竞争力。
数字智能化:区块链、大数据等技术深度应用于外贸各环节,实现“无感监管”与“智能通关”的高效协同。企业运营数据成为新型战略资产,透明化的交易记录可转化为企业信用资本。
价值链升级:企业竞争焦点将从“价格战”转向价值创造。品牌建设、技术创新、服务增值构成核心发展主线,以往依赖买单出口的低端制造业将加速转型升级或面临市场淘汰,高质量、差异化产品将主导市场。
对于中小企业而言,后买单时代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短期内虽面临合规成本上升的压力,但长期看将获得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更可持续的发展空间。企业需转变经营思维,将合规成本视为必要战略投资,而非单纯的运营负担。正如有专家指出:"合规不再是成本,而是企业出海的护城河与通行证"。